【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主办:兰州工业学院
主管:甘肃省教育厅
ISSN:1009-2269
CN:62-1209/Z
影响因子:0.21813
被引频次:5669
期刊分类:高等教育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近现代皮革教育史话(十)

来源: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瞻匡么虱可嗍匡Rl、童壁塑堕严弋叉乙IZC[r(续前篇)(三)从北京轻工业学院皮革教研室到陕西科技大学皮革工程学院(现名资源与环境学院)(1958一迄今)1.北京轻工业学院皮革教研室(1958年

瞻匡么虱可嗍匡Rl、童壁塑堕严弋叉乙IZC[r(续前篇)(三)从北京轻工业学院皮革教研室到陕西科技大学皮革工程学院(现名资源与环境学院)(1958一迄今)1.北京轻工业学院皮革教研室(1958年9月~1970年3月)1958年6月26日,我国第一所轻工业高等工科院校——北京轻工业学院建立,校址在北京海淀区阜成路白堆子75号。并于同年9月18日举行首届学生开学典礼。当时共设有四个专业:制浆造纸、皮革、硅酸盐和轻工机械。皮革专业创建初期是一系一室(教研室),即由轻工业部皮革研究所所长杜春晏博士兼任系主任,王毓琦先生专任皮革教研室主任。在1958年招收了两年制的专科班和一年制的工干班(选培工人为技术骨干)。创始时的专职教职员工共仅10人。其中,教研室教员4人:王毓琦(主任)、潘津生(兼实验室主任)、卢燮圻、刘竹青(成都工学院皮革专业即现四川I大学生物质与皮革工程系本科1958年毕业生);实验室2人:韩玉香、章炯珍;实验工厂4人:许阿二、陆金荣、马汝淮、银洪庆。其中的5人在此前几年我就认识,或在同一单位共过事。教研室主任王毓琦先生,应是该校皮革专业学科的创始人。1959年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同时继续调入成都工学院皮革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任教,如1959年为李吉萍、张学瑾两人;1960年为常新华、杨宗邃两人;1961年为魏世林,并从天津大学机械专业调入应届毕业生李果。1960年,还将两年制皮革专科毕业的于忠民、郝增、钱玉柱三人留校任教。同年,根据轻工业部指示,造纸工程、皮革工程、发酵工程三个专业合并组成轻化工一系,由杜春晏博士蜕STEL敢:(02翟薹i,一。。。。。’“。。。“’。。。。。。’钿~.、电.子邮件:bacon@mail.sc.cninfo.net,兼任主任。1961年皮革本科学制由4年改为5年。1962年招收来自阿尔巴尼亚的两名留学生,于1966年提前一年毕业实习。由于自1956年王毓琦先生在轻工业部皮革研究所工作时,我们就常有交往,早在1950年他发表的“制革工艺技术综合平衡的问题”一文我拜读后就十分赞佩。为请教探讨皮革工艺学的一些理论化学问题,1961~1965年,我多次到东四六条育芳胡同王先生的寓所拜访。1961年春,他向我提及一事,问我愿不愿意到北京轻院皮革教研室工作?教书或搞科研,他都欢迎我去。考虑到自1954年底,我已开始在总后军需生产技术研究所皮革室负责科研项目,总后所不大可能放我走,婉谢了先生的厚爱。这段时期,现川大皮革系在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毕业的本科生如李吉萍、张学瑾、常新华、杨宗邃、魏世林,以及60年代初、中期北京轻院皮革专业自己培育留校任教的本科生章川I波、李景梅等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都起着很好的作用。当然,作为学科带头人的是王毓琦先生(他与杜春晏博士于192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同班毕业)后为潘津生先生(1932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工学院应用化学系)。1963年,北京轻工业学院皮革专业本科第一班(1959级)毕业生与部分教师的合影,见图l。【附记】人名说明:1.前排左起:第七人为王毓琦教师,第3人为潘津生教师,第6人为吴永声教师,右起第3人为李光模教师。2.第二排左起:林大蔚、张金华、张学瑾(教师)、章炯珍(教师)、王金秀、卢广明、董钰芳、刘淑兰、黄年第6期-郜戊羊砥:乙12Cqrl l、童题进…壅也匡A可嗍匡啸图1北京轻工业学院皮革专业本科第一班全体毕业生与部分教师合影(1963)静、孟庆媛、韩玉香(教师)、张秀卿、李前风、沈力文、芦iL玲,3.第三排左起:王景瑞、周丽珍、詹凤珍、刘俊哲、赖春芳(教师)、刘时申、李果(教师)、郝增(教师)、孙传锦、胡长幸、王希贤、杨慧敏、李秀玉、杜瑞林。4.第四排左起:韩清标、李天章、付世昌、张廷林、胡天朝、张树光、胡秀濂、王光富、常新华(教师)、刘家杰、吴发文、沈征佛、刘义生。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就停止了本科及留学生的招生工作,1970年3月28日,皮革专业随北京轻工业学院搬迁到陕西省咸阳市,1970年10月与咸阳轻工业学院筹备处合并,更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在文革中,皮革教研室主任王毓琦先生受到冲击、批判,迁校咸阳时他没有去,被安排在北京轻工业学院留守处,据说是看大门。我也受到严重迫害,1969年10月离京下放到四川I江津监督劳动。我很担心年已七旬的毓琦先生能否经得起这场长期浩劫?年写了封信去慰问,不久得复信说他还好。1971-72年我们又通过两三次信互慰平安。1972年知道他病了,同年10月,在先生病逝前几天,收到他最后一封来信,仅一两句话,说:“绪庸:目前我病转重了,过几天稍好后,就会给您写信鬯谈的,望释念”。毓琦先生主持北京轻工业学院皮革教研室工作八年(1958—1966),当年跟随王先生一道工作的青年教师常新华同志,作为当事人,对这段历史原貌当然远比我要清楚,故我请他写寄我一份素材,他如实写来了。我谨在此向常新华教授表示衷心谢意,并据其所写的这段皮革教育史整理如下:在经过紧张的筹备工作之后,1958年9月18日北京轻工业学院皮革专业第一批新学员正式开学,当年皮革招了一个专科班计35人,同年11月又招了二个工干班100多人,这批人的招进和培养,为60年代和70年代乃至80年代的皮革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他们中的多数已成了行业重点企业、科研单位和行业管部门的骨干。他们之中,有全国劳动模范,新乡制革厂总工程师买立智、陕西省皮革公司的总工程师赖春芳、北京毛皮公司的总工程师郝增,武汉皮革厂厂长徐仁正等。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为那个年代皮革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1959年秋季开始招本科一个班计38名学员,1960年接连招本科一个班,1961年秋开始招五年制本科班一个(39人),1962年招一个班(39人),1963年一个班(31人),1964年一个班(29)人,1965年一个班(29人),在1966年文-廓度jIf2005年第6期37吐匿纨可嗍匡唰童壁进鏖}l弋叉[12 agr革前共招本科五个班总计231人,后来的发展和实践说明,从建校到文革开始前的八年,共培养的近400名学员,可以说达到了原定培养目标的要求,为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现在回顾那个时期的办学,可归纳为如下一些特点:一、办学目标非常明确,这就是要为行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级技术人才,事实上从1958年招进的专科班和以后陆续招进的本科共8个班计266人,他们中的全部(除个别自然减员外)都成了高级专家(高级工程师、教授等)。有不少学员根据工作需要还担任了厂长、总工等职务,例如1959班的黄静、陆广玲、付世昌、刘俊哲、沈征佛、张树光、孙传锦、张廷林等还担任过厂长、总工。1960班26名学员,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担任过省部级职务的,有现任河北省人大副主任的韩葆珍同学,有厅局级干部徐永、包文忠、赵振环、隋松江等同学,1961级的同学罗庚慧、白占春:高孝忠、李炳章、李鸿顺、骆鸣汉、刘桐、戚书保、王友良、许世彬、张守义、周友冬等,他们或任公司经理、厂长,或任总工都做出了比较突出的成绩。1962班的39名同学,也都有上佳成绩,如韩仁超、周锦喜、筑敬微、李国祥、訾祖琪、李德茂、钱家良、李世民、王以凤、郭世芳、陈中其、管守田、韩永林、乐同、陆金华、孙宝鼎、孙新荣、王文方、王珠泉等同学,不仅是高工,且都担任了或公司经理或地方领导或厂长等领导职务,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杨盛明、王志仁、刘德明、马佩娣、宋懋良、王家泰、周绍永、袁锡铭、俞善鹏、于彦英、王现阁、梁宗南等担任了政府部门或单位负责人等领导职务,至于1964班和1965班在皮革行业从业者虽不多,但大都在轻工业各条战线上展现出了各自的才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二、建校后的最初八年,非常重视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那时皮革专业除了王毓琦,潘津生两位老专家外,均为1950、59、60、61年从高校分配入的毕业生,可以说基本上是一支相当年青的教师队伍,学校强调以在职进修提高为主,近期目标是过教学关,即既要上好课、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尽可能快地提高业务水平。为了达到这个要求,除分课包干外,如制革工艺课则分为三大工段讲授,由王毓琦老师和张学瑾包准备工段,由李吉萍和常新华负责鞣制工段,整理工段则由王毓琦老师负责,采取这样的措施后,既减轻了老教师的负担,也使年青教师得到了充分锻炼的机会。在以教学为主的前提下,还结合当时的需要,安排部分科研任务,如在潘津生老师的指导下,由张学瑾等进行山羊皮组织构造的研究,以及纸上层析的研究,李吉萍参加北京地区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小组进行的关于提高铬鞣轻革质量的研究,人员由轻工业部皮革研究的赖人纯和北京制革厂的肖龙德以及北京轻工学院的李吉萍组成,项目指导人为马燮芳。三结合小组的另一个项目,是关于国产植物鞣料的应用研究,人员由轻工业部皮革研究所的杨崇洁,北京制革厂的李逢清以及代表轻工学院的常新华组成,项目指导人是蒲敏功,项目为期一年多,每月向三单位领导汇报一次,那时经常听取汇报的有轻工业部皮革研究所杜春晏所长(一级工程师),蒲敏功(三级工程师)、马燮芳(三级工程师)、北京轻工学院王毓琦(三级工程师)【注:按当时的技术职称,工程师共分九级:一至四级相当于教授;五至六级相当于副教授;七至九级相当于讲师】,以及北京制革厂的同水平技术厂长,马增骥工程师。在当时采取这种形式,不仅保证了项目的进行,也是提高人员素质的最好措施,对于学校教师来说,更是受益匪浅,他们在进行项目工作的同时,也熟悉了工厂的生产实践,向老专家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向工厂的技术人员学到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经验,有力地提高了专业的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学、科研和生产的密切结合。三、非常重视按教学计划、培养环节的要求,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北京轻工业学院自创办之日起,就很重视抓教学计划,严格按教学计划的要求培养学生,特别是1959年9月之后,根据周恩来总理在二届一次人大会议上提出的对各类学校进行整顿、巩固和提高的工作方针之后,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北京轻院皮革教研室也不例外。当时教研室王毓琦主任非常重视抓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抓试讲,试讲后由教研室教师进行面对面地评估,肯定与否定均当面交换意见,然后才可以上讲台,上完课后跟即开评议会,进行小结,尤其是皮革工艺课的几位教师,都多次经过王毓琦老师的调教,包括语言的表达及黑板书写、手姿、T116m·郜度羊


文章来源:《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lzgyxyxb.cn/qikandaodu/2021/0107/459.html


上一篇:机械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
下一篇:北大等8所名校建国际学术交流联盟